欢迎访问上海国际餐饮设备展! 2025年8月27-29日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距离展会开幕还有:0

首页 > 媒体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餐厅、外卖出售预制菜 消费者应不应该有“预知权”?




近日,“预制菜是否应该进校园”一事引发热议。对于预制菜,业界如何定义?餐厅等商家是否会提前告知?外卖平台是否会标注?此外,消费者是否应该有知情权?

日前,封面新闻记者探访多家餐饮门店,采访多位消费者,并邀请北京安剑律师事务所律师周兆成和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进行了解读。


对于预制菜业界如何定义?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发布的《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报告》显示,2021年至2022年上半年,我国预制菜行业融资20余起,融资金额达数百亿元。在市场和资本的双轮驱动下,预制菜产品越来越火热。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

什么是预制菜?记者注意到,餐饮界对其定义还较为模糊。一般来说,预制菜也称即食食品、方便食品或速食食品,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已部分或完全制成的食物。

据了解,业内通常将预制菜分为四大类:即食类,如八宝粥、即食罐头;即热类,如速冻汤圆、自热火锅;即烹类,如须加热烹饪的半成品菜肴;即配类,如免洗免切净菜。

预制菜具有方便快捷、节省时间等优点。但同时,口感、新鲜度、保质期等也备受关注。




外卖平台是否会标注?


日前,外卖平台饿了么发布的消费趋势显示,“十一”长假,日均游客外卖量达历史最高,同比增长30%,较2019年翻一倍。

美团2023年二季度及半年业绩报告则显示,二季度实现营收680亿元,同比增长33.4%。即时配送订单数达54亿单。

作为当下餐饮消费主渠道之一的外卖平台,是否会标注预制菜信息呢?

记者在美团、饿了么两家平台查询发现,商家并不会特别标注某款餐品为预制菜。美团平台工作人员在电话中表示,平台还未要求商家对预制菜进行专门标注,但针对预制菜会在后续出台相应规定。


对于预制菜消费者是否有知情权?


北京安剑律师事务所律师周兆成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对预制菜不论是质量标准、相关行业准入门槛还是生产资质方面,还没有权威性、强制性的标准体系。再加上预制菜生产过程、生产环境的负面新闻较多,消费者难免会担心食品安全问题。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周兆成表示,如果商家不公开是否使用预制菜,会涉嫌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商家必须公开是否使用预制菜,如不公开则属于违法行为。

周兆成强调,当消费者发现广告中宣传是当日现做,但实际上却使用预制菜,消费者可及时保留相关证据并向市场监管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举报。“但因为菜品在后厨制作,消费者取证会比较困难。”

“如果侵犯消费者知情权构成消费欺诈,消费者可主张商品价款三倍的惩罚性赔偿。”许浩指出,消费欺诈是指发生在生活消费领域由经营者对消费者所实施的故意陈述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使消费者陷入错误认识并作出错误意思理解的行为。

许浩强调,具体到食品消费而言,为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广告法》和《食品广告发布暂行规定》规定,食品广告必须真实、合法、科学、准确,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如果这些概念不具有真实性、合法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经营者应承担违反《广告法》的责任。”

“建议相关部门出台预制菜相关强制性标准,从食品安全和卫生环节做好把控。”周兆成建议完善预制菜监管,商家在使用预制菜时应当让消费者预知,从而保持良好的市场环境。

许浩认为,“现行法律可以解决预制菜问题,应通过严格执法尽量解决知情权告知等相应问题。”

来源“封面新闻”